《泉州师院报》  

第01版:第01版

日本九州言语教育学院理事长来校访问

摘要:  本报讯 5月24日,日本九州言语教育学院理事长内田爱、校长李明等一行3人来校访问。校长屈广清会见客人。副校长王珊参加会见。  屈广清代表学校向客人的到来表示欢迎,简要介绍了学校近期建设发展情况以及学校“三步走”发展战略和提高学生出国留学率的举措,希望两校今后共同合作,搭建学生赴日留学的畅通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和选择。  内田爱介绍了学校概况,以及几年来我校学生在该校进修日语后顺利进入日本知名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情况。  会上,双方就合作的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达成合作意向,九州言语教育学院为我校赴日留学的学生提供语言培训,并给予减免10万日元学费,成绩合格者推荐到日本知名大学攻读硕士。  访问团一行还走访了我校文学与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就项目开展中的教学、课程衔接等问题进行讨论。(外事办)

澳大利亚侨领陈展垣来校访问

摘要:  本报讯 5 月 31 日下午,澳大利亚侨领、宏安实业集团董事长、我校校友陈展垣来校访问。校领导朱世泽、屈广清、高云程、陈亚兵会见了来宾。原南安师范学校校长吕佳声、老同志姚松树参加有关活动。  校领导对陈展垣的到访表示诚挚的欢迎。校党委书记朱世泽向客人介绍了泉州市委、市政府支持泉州师范学院发展的举措,以及泉州师范学院着力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制定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在建设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福建省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及学校更名大学列入福建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三五”规划中期调整计划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他说,希望通过陈展垣的影响力,加强与澳大利亚高校的交流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陈展垣表示,作为一个新移民,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保有一颗爱国心。回想 1999 年发起成立澳洲福建工商联谊总会的初衷时,他说,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能牵头联络乡谊,凝聚群力,为中澳两国经济、科学和文化等领域的友好交流,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是自己最大的心愿。陈展垣校友还深情回顾了自己当年在学校工作的经历,表示愿用自己在澳大利亚的资源和影响力,为泉州师范学院的发展与建设多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随后,校领导一行陪同陈展垣先后参观了化工与材料学院、纺织与服装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和刺桐花校园景观工程。  陈展垣祖籍泉州南安市霞美镇,上世纪 80 年代末只身前往澳大利亚,创办了宏安实业集团。目前集团总部设在悉尼,在新西兰、香港有分公司、分店,在家乡泉州办有品牌研发中心,是一家集设计、生产、营销、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作为新移民和旅澳社团侨领,陈展垣多年来捐资出力积极推动中澳两国经济、文化交流。1999年,他发起成立澳大利亚福建工商联谊总会,被推选为会长并连任至 2016年,还担任首届澳大利亚华人团体协会名誉会长。(外事办)

菲律宾华裔学生学中文夏令营顺利结业

摘要:  本报讯 5月20日,泉州师范学院2018年菲律宾华裔学生学中文夏令营结业典礼暨汇报演出在陈祖昌大礼堂举行。菲律宾华教中心主席黄端铭,菲华夏令营副总领队郑威廉出席。校党委书记朱世泽会见了客人。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邱银富参加会见。  会见期间,朱世泽和黄端铭主席一同回顾了学校自2011年以来承办菲律宾华裔学生学中文夏令营活动的情况及取得的成效。朱世泽感谢陈永载先生、菲律宾华教中心和黄端铭主席的大力支持,表示今后将继续发挥学校办学优势,把菲华夏令营越办越好,回报海外侨亲对学校和家乡的关心与支持。  结业典礼上,菲华夏令营团长庄荣箴先生,菲华学生代表分别发言,对此次活动承办方泉州师范学院表示感谢。他们表示,通过活动,他们收获了知识和友谊,感受祖籍国的乡音乡情。黄端铭在致辞中表示,希望营员们学成之后不忘回报泉州师院,回报祖籍国,做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邱银富代表学校向菲律宾华教中心赠送了象征友谊的书法作品。  随后,举行了以“寻根祖籍,圆梦泉家”为主题的2018 年菲华夏令营汇报演出。富有激情的开场舞 《PPAP》 点燃了全场的气氛,大合唱 《蓝蓝泉州湾》 和《国家》 唱出了浓浓的故乡情,一段视频《菲华回忆》 追忆了活动期间的点点滴滴,同时还有情景剧、古典舞、武术等精彩的节目,最后在 《相亲相爱一家人》《朋友》 的旋律中结束了此次演出。一个个精彩节目,展示了营员们努力学习的成果,更是饱含着营员们对祖籍国的不舍之情。  在学校精心组织和安排下,107名营员们在 55 天的活动中,学习了汉语知识,领略了故乡的美景,通过文化周等活动走进中华文化、增进了对祖籍国的感情。5月23日和24日,营员们陆续踏上返途的旅程。  (外事办、文学与传播学院)

我校举行2018年菲律宾文化周活动

摘要:我校举行2018年菲律宾文化周活动   本报讯 在 2018 年菲律宾华裔学生学中文夏令营活动期间,为了更好地营造活动气氛,让营员们在活动期间切身体会与感受中国文化,也让我校通过活动了解并走进菲律宾,了解菲华夏令营的学习与生活,4 月 26日—5 月 18 日期间,校外事办联合文学与传播学院共同举办菲律宾文化周活动。活动紧密结合夏令营活动“寻根之旅”的主题,以展示营员们夏令营学习成果为主要内容,包含饺子宴、图片展、作品展、趣味运动会等一系列活动。   图片展的作品包括在菲华营期55天内,课堂活动、生活与出游的照片,以及脸谱、中国结、五彩粽、手链等手工作品。这些作品汇集了 55 天来孩子们课堂内外的每一次活动,记录了难忘的瞬间。   本次文化周圆满落幕,通过作品展示与丰富文体活动相结合,不仅展示了营员们的学习成果,也呈现了中菲文化的魅力,促进了友好交流。   (外事办、文学与传播学院)

我校举行2018届师范类毕业生校园招聘会

摘要:  本报讯 5月19日,我校在荣茂综合楼一楼大厅举行2018 届师范类毕业生校园招聘会。招聘会由省教育厅主办,泉州师范学院承办、大泉州人才网协办。  此次招聘会主要面向泉州师院2018届师范类毕业生,招聘会吸引了石狮华侨中学、北京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等124家教育行业单位到校招聘,为毕业生提供了5407个就业岗位。招聘会现场气氛热烈,我校大三、大四及泉州市其他高校毕业生近6000人前来参与。据统计,本次招聘会现场用人单位共接收简历2190份,517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初步就业意向。漳州正兴学校等5所民办学校对应聘教师的毕业生现场进行笔试和试讲。  此次招聘会是在全省教师招考成绩公布后举行,旨在为教师招考失利的师范类毕业生和部分尚未就业的非师范类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同时为大三学生提前热身。结合师范类专业特点对有意向来参会的单位进行认真筛选,并首次引入就业智慧系统,应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部署就业信息化云平台。  本次招聘会用人单位全部通过就业智慧系统报名,毕业生可以通过手机端实时了解参加招聘会的用人单位简况、招聘岗位及要求,并可以通过智慧系统提前投递简历,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学生、用人单位、学校三位一体的精准对接,同时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充分掌握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意向,根据需求及时调整就业工作重点,为毕业生提供更优质、更精准的服务和指导,为更高质量就业提供系统保障。(学生处)

我校举行教育局长和师范生面对面交流会

摘要:  本报讯 5月22日,“教育局长和师范生面对面交流会”在我校举行,22名我校德化籍在读师范生和德化县教育局局长黄文和近距离接触,就师范生关注的话题进行面对面交流。会前,校长屈广清会见了黄文和一行。校党委副书记林伟参加交流会。  黄文和向同学们介绍了“十三五”期间,德化县投入12亿元建设32个教育民心工程项目和近几年教育跨越发展概况,并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工作经验,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详细解答。黄文和叮嘱同学们在身处“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新时代,作为一名师范生要珍惜时光,努力进取,扎实练好基本功,理论和技艺齐头并进,为幸福的教师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鼓励、欢迎同学们毕业后回到德化投身教育事业,用青春和智慧回报家乡。  2017年12月,我校机关第六党支部和德化县教育局党支部达成共建协议,本次交流会是共建系列活动之一,双方将在支部党建、教学科研、师资培训、人才培养、志愿服务、科技文化下乡、困难生资助等工作加强合作,争取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教学互促、活动共创、共同发展。  (机关第六党支部)

扎实推进综治平安建设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摘要:  本报讯 5月21日,学校召开2018年“深化 ‘平安校园’建设 助推综治 ‘三率’ 提升”专题会暨第二季度安全稳定分析研判会,校党委副书记林伟参加会议。  会上,林伟要求各相关单位要按照学校“深化 ‘平安校园’建设 助推综治 ‘三率’ 提升”工作方案和宣传活动任务清单,扎实开展各项宣传活动,加大平安校园建设宣传力度,切实推进综治“三率”的提升。  林伟强调,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当前学校各项事业正在全面快速发展,各单位要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规定,形成工作合力,压实安全责任,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法制宣传,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扎实推进综治平安建设,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奋力为学校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保驾护航。(保卫处)

2018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我校学生成绩再创历史新高

摘要:2018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我校学生成绩再创历史新高   本报讯 日前,2018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总决赛结果揭晓,我校3名学生荣获C类“全国特等奖”,1名学生荣获D类“全国特等奖”,另有9名学生分别荣获B、C、D三个类别的“全国一等奖”,再创历史新高。   其中,文学与传播学院的刘峥,海洋与食品学院的张颖婕、金红妙等3位同学获得C类“全国特等奖”;音乐与舞蹈学院的张健同学获得D类“全国特等奖”;外国语学院的严玲均、李钟欣等2位同学获得B类“全国一等奖”;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张邵帅,陈守仁工商信息学院的劳安、肖文芳、温美娟、刘慧群,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的黄宁等6位同学获得C类“全国一等奖”;音乐与舞蹈学院的许莹颖同学获得D类“全国一等奖”。   我校于2001年开始,连续17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 英 语 竞 赛 (National English Contest for CollegeStudents)”。该赛事A类主要面向研究生,B类面向英语专业学生,C类面向非英语专业本科生,D类面向艺术、体育、高职高专类等学生。该竞赛旨在配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水平评估工作,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精神,促进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外国语学院 陈雅婷)

我校6项成果获省2018年教学成果奖

摘要:  本报讯 5 月 29 日,福建省教育厅公布2018 年福建省教学成果奖评选结果,我校 6 项教学成果获奖,其中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2 项,二等奖 2项,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各1项。这是我校首次获得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实现了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等奖的全覆盖,特等奖获奖数量位居全省高校首位。  近年来,我校以创建省级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为契机,全面实施“十三五”人才培养专项规划,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此次省级教学成果奖取得突破性成绩,充分说明了我校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广泛认可,深化内涵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我校将继续做好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激励广大教师结合自身实际,潜心教育教学工作,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强化实践教学方式,根据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地提出科学的思路、方法、对策和措施,并积极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切实提高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我校“三步走”发展战略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成果介绍详见第三版)。(教务处)

第02版:第02版

诗山校区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召开

摘要:诗山校区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召开   本报讯 5月17日,校党委副书记林伟到诗山校区召开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   座谈会上,林伟传达了全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精神,重点学习了校党委书记朱世泽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林伟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诗山校区全体政工干部要认真对照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责任清单,补齐工作短板,务求工作实效;要高度重视当前意识形态工作,时时绷紧这根弦,切实肩负起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要紧密结合诗山校区特点,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培育工作品牌。他要求,相关职能部门要协调解决座谈会上提出的困难和问题,将校党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诗山校区管委会)

我校美院学生作品获省领导肯定

摘要:  本报讯 5 月 19 日下午,福建省副省长李德金一行,在泉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永宁的陪同下,视察泉州古城保护项目的进展情况,并参观了我校美术与设计学院动画专业学生的作品展。  视察中,李德金参观了由我校美院环境设计专业青年教师蔡舒翔策划、动画与多媒体设计系主任陈超淼指导,在泉州金鱼巷举办的主题为“初心”的动画作品展。展区主要展示由美院 2014 级动画专业庄国龙、杨中元、姚庆明、许志峰等四位学生精心创作的两部动画作品,作品名分别为 《天乌乌卜落雨》 和 《缘偶》,取材于传统闽南童谣和泉州提线木偶,彰显闽南文化元素。李德金认真观看了动画作品,并与美院学生亲切交流,询问学生动画创作的创意灵感、制作过程、学校和美院发展情况,以及对泉州古城变化的想法等。李德金给予美院学生评价:“很棒!”  “初心”主题动画作品展是由泉州古城办主办、我校美院承办的“润物无声”2018 夏季系列展览的一个重要展项。此次十大展项分别位于西街、中山路、金鱼巷等展区,展览将持续至 7 月1日。(美术与设计学院)

树立爱国情怀 积极投身军营

摘要:  本报讯 5 月 24 日下午,由市征兵办、丰泽区武装部和我校联合主办的全市优秀大学生士兵先进事迹宣讲暨泉州师范学院征兵工作大会在我校举行。泉州军分区副司令、市征兵办主任王永春,校党委副书记林伟、丰泽区武装部部长刘进春,以及 2018 年报名应征入伍的学生参加会议。  来自泉州师范学院等有过从军经历的 4 名优秀大学生士兵现身说法,分享他们从刚入伍时的懵懂转变为岗位标兵的奋斗故事,鼓励我校学生踊跃报名应征,让青春在军营大熔炉的历练中,在为祖国国防事业做贡献中闪光。声情并茂的讲述、情感真挚的分享,可歌可泣的故事,青春无悔的姿态,在现场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赢得阵阵热烈的掌声。  宣讲结束后,举行学校退役复学学生“迷彩先锋社”社团成立仪式。王永春、林伟、刘进春等领导为 2017 年度全校征兵工作先进个人颁发荣誉证书。  林伟对宣讲团同志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号召全校师生迅速在校园里掀起学习先进的活动热潮,进一步增强我校学生的国防观念和依法服兵役的自觉性,并要求征兵工作站和全体辅导员要将学习活动成果转化为实际成效,扎实做好今年的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  王永春对宣讲团成员很有激情、很有担当、很有理性、很有情怀的品格和作风表示赞许,他结合中国国防历史,向与会师生分享了对我国当代国防工作的思考,表示国家、民族、军队和社会都需要有担当的莘莘学子携笔从戎,希望同学们树立爱国怀、民族情怀和英雄情怀,积极投身军营,在部队百炼成钢,成长成才,报效祖国。  会场外,专设了大学生应征入伍政策咨询点和大学生参军入伍宣传栏,向学生发放征兵宣传材料。丰泽区武装部和我校退役复学学生就应征入伍相关优惠政策、入伍后的个人发展前景等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  (学生处、武装部)

我校应邀出席并作主旨发言

摘要:  本报讯 5 月 20 日至 23 日,第三届丝绸之路音乐学院院(校)长论坛在陕西西安音乐学院举行,来自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 15 位院(校)长围绕论坛主题发表演讲。我校副校长王 珊 教 授 应 邀 出 席 论 坛,并 作 题 为《“一带一路”倡议下泉州南音文化与教育的新思维》 的主旨发言。  王珊指出,泉州师院在“丝绸之路音乐学院院(校)长联盟”的推动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与国内外高校、政府、南音专业团体“强强联合”,聚集海内外各种创新要素,以解决南音文化传承与发展实际问题为己任,积极探索协同创新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模式,在泉州南音文化与教育领域间架起跨族跨界研究的新课题、新思路、新路径、新方向、新发展,并立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主动服务区域文化建 设,主 动 服 务“新 丝 绸 之 路 经 济带”沿线及欧亚地区的建设发展,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扩大国际影响力作出贡献。她还在论坛上向与会嘉宾展示了南音新作“凤求凰”以及因此衍生具有浓厚闽南特色的文化产品。  论坛上,与会院(校)长共同围绕“新时代下全球音乐学院的挑战与机遇、古典音乐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与发展展望、‘一带一路’ 倡议下音乐艺术文化与教育的合作与交流”等三个主题展开深入研讨,最终形成共识并发表 《联合宣言》。  本次论坛邀请了巴基斯坦、伊斯坦布尔、保加利亚、法国、蒙古、丹麦院、吉尔吉斯、匈牙利等 9 个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音乐学院院(校)长,以及上海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泉州师范学院、新疆师大音乐学院、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大连艺术学院等 6 个国内院校音乐学院院(校)长参加会议并作主题发言。  (科研处、音乐与舞蹈学院)

我校举办BOPPPS教学设计实作工作坊活动

摘要:  本报讯 5 月 25 日至 26 日,我校举办“BOPPPS 教学设计实作工作坊”活动。工作坊特邀武汉轻工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张胜全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员胡淑均副教授、覃晶晶副教授和罗伟副教授全程指导,来自学校二级学院的40余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  工作坊通过原理讲授、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设计演练、个人展示和成果共享等多种形式,将BOPPPS这种有效教学设计充分地展示和传授给每一位参训教师。  在原理讲授环节,张胜全主任结合多年的教育学研究经验、经典的教学视频和丰富的教学案例,介绍了信息时代教学与教学设计;胡淑均副教授讲授了 BOPPPS 教学设计的理念、内涵和方法。  随后,参训教师分成6组,以戒烟与健康为主题,进行小组讨论与合作设计,每组完成一个10分钟的教学设计海报,并进行分享与展评。经过现场投票评选,马克思主义学院戴青兰老师和陈守仁工商信息学院林伟滨老师所在小组的教学设计海报获得最佳设计奖。  在BOPPPS 教学演练环节,覃晶晶副教授讲授了BOPPPS微格教学演练流程及规则,专家团队全体成员以小剧场的形式演练了BOPPPS微格教学。参训教师在直观了解整个BOPPPS教学设计演练流程后,分成四组,在四位专家的带领下,每位教师自选主题进行10分钟的教学演练,并通过一对一的教学咨询、组员反馈等方式收集意见与建议,不断完善BOPPPS教学设计。  本次工作坊方式新颖、内容丰富、理念先进。通过两天紧张而充实的培训,参训教师深深地感受到BOPPPS教学 模 式 的 魅 力,纷纷表示今后要将BOPPPS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和应用,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发展中心 杨琳珩)

校领导到泉港看望挂职团干部

摘要:  本报讯 5月25日上午,校党委副书记林伟到泉港团区委看望我校挂职团干章国中,实地走访了泉州师范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与泉港团区委合作共建的“青年党员志愿者爱心小屋”。泉港区委常委、总工会主席刘刚参加相关活动。  泉港区委领导介绍了章国中同志挂职锻炼的基本情况,对其挂职期间的工作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  林伟感谢泉港区委、泉港团区委各级领导对我校挂职干部的关心、指导和帮助。他希望章国中同志继续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踏实干事,争取为挂职单位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同时希望章国中同志继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认真研究地方及企业实际需求,努力实现我校智力优势与地方产业优势的对接,积极创造校地校企合作的成果。(党委组织部)

提高思想认识 发挥模范作用

摘要:  本报讯 5 月 24 日晚,我校“青年大学习”行动工作部署暨“青马工程”第五期学生骨干培训班开班式举行。校党委副书记林伟参加会议。  林伟作了动员讲话,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信仰的源头,具有永恒的精神光辉、思想力量、实践价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值此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 之 际,将“青 年 大 学 习”行 动 与“青 马 工 程”学 生 骨 干 培 训 班 相 结合,自觉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真正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信仰者、自觉践行者、坚定捍卫者。广大青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自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争做新时代坚定有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体做到以下三点:一要勤于“铸剑”,提高思想认识;二要潜心“砺剑”,锤炼实践品格;三要敢于“亮剑”,发挥模范作用。  会上,林伟为骨干培训班授旗。开班仪式结束后,校党委组织部部长方传安教授为学员讲授题为 《提升“小我”品德修养,争做“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新时代青年》 的报告。(团委)

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培育理想信念硕果

摘要: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培育理想信念硕果我校举行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暨 “一 ‘马’ 当先” 知识竞赛总决赛   本报讯 5月26日晚,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暨2018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 ‘马’ 当先”知识竞赛总决赛举行。校党委副书记林伟,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邱银富,以及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担任评委。   决赛分为必答和抢答环节,其间设置了观众竞答和易班上墙环节。通过晋级赛和总决赛的激烈角逐,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获得团体一等奖,文学与传播学院、陈守仁工商信息学院获得团体二等奖,外国语学院、软件学院、海洋与食品学院获得团体三等奖。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吴少辉获得 个人一等奖;外国语学院黄晓燕,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陈炳杰、刘林秀获得个人二等奖,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危张建、林冰,陈守仁工商信息学院邓靖翾,文学与传播学院陈淑云、王惠娜,陈守仁工商信息学院林秋兰获得个人三等奖。   林伟做大赛总结讲话,他对同学们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要自觉研读经典,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二要传承经典,强健理想信念的枝干;三要实践经典,培育理想信念的硕果。   本次竞赛历时3个月,经过院级选拔赛,选拔出80位选手参加校赛。大赛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知识的热情和兴趣,用最年轻的方式、最诚恳的态度,实现当代青年与伟大思想的对话,完成一次“向马克思学习”的致敬之赛。   (学生工作部)

喜讯频传

摘要:  ●日前,省教育厅公布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评估结果,我校“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智能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获评优秀。  (陈守仁工商信息学院、科研处)       ●近日,在福建省易班发展中心组织的“图说十九大,学习进行时”网络大赛中,我校易班发展中心获得最佳组织奖。资环学院戴真真同学作品 《习说十九大》 和美设学院吕浩田作品 《喜迎十九大》 荣获优秀奖。(学生处 徐永祥)●日前,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主办的2017 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结果揭晓。我校选送的音乐与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廖宜同学和美术与设计学院庄国龙同学从全国数千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荣获2017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团委)       ●日前,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美育八闽”——福建省优秀美术作品展评选结果揭晓,我校美院教师5件作品获奖,其中,陈晓萍 《冬日暖阳》(油画)获一等奖,魏雄辉 《暖冬》(版画)、黄文中 《云水谣》(油画)、陈超淼 《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吉祥物设计》(艺术设计)、刘萍 《山海情怀,不忘初心》(国画,合作)等获三等奖。  (美术与设计学院)

简明新闻

摘要:  ●5月17日下午,校学生处组织各学院辅导员代表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会上,辅导员代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分别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体会作了发言。(学生处)●5月21日下午,我校举行2018年国侨办外派教师/汉办志愿者教师欢送座谈会。今年我校共选派 20 名国侨办/汉办志愿者教师赴菲律宾和泰国任教。(外事办)       ●近日,由校团委主办,校学生会与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承办的“弘扬孝道文化,传承中华美德”感恩母亲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在我校举行。(团委)

我校学工系统召开学风建设工作专题会

摘要:鎴戞牎瀛﹀伐绯荤粺鍙寮瀛﹂庡缓璁惧伐浣滀笓棰樹細

第03版:第03版

打造校地共同体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本土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  2001年,习近平总书记(时任福建省省长)莅校视察指出:“泉州师院发展方向是建设多学科的大学,目标很宏伟。这无疑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这也符合福建省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要求。”在这一方针指引下,学校借鉴“共同体”理论,率先在国内同类院校提出打造校地共同体、产教融合培养本土化应用型人才模式,解决了“办学定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匹配度问题”“师资与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问题”等教学问题。  探索形成“亲地方”校地共同体。基于本土化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改校地“两张皮”为融合发展办学理念,提出“六维立体”的校地共同体整体架构,形成地方支持学校、学校反哺地方的良性互动格局,使师生成长、学校提升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  构建“亲产业”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携手行业企业共建理事会(董事会)、专业教指委,健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治理结构。对接地方产业,共建纺织鞋服、石油化工等6个应用型示范专业群,成立相应的现代产业学院,构建“政校企”“侨校企”“校校企”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重构学科专业体系;出台“四四制”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岗位需求,重构课程教学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重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通过以上举措,学校应用型办学和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近两届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共获奖20项,其中特等奖5项,居同类院校首位。2017年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率达56%,用人单位满意度94%;毕业生创业率和创业存活率实现“双高”,2017届毕业生 创 业 率 达 5.88%(全 省 第 一),2012-2014届毕业生创业存活率达90%。该成果在同类院校中产生良好辐射示范效应。学校入选省级示范性应用型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  2010年7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时任省委书记)孙春兰批示,由泉州师院牵头,联合黎明大学、泉州纺织服装学院、10多家纺织鞋服上市公司组建纺织服装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2013年6月,教育厅在全省 9 所本科高校推广“校校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认为,学校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契合度高。教育部高教司原司长张大良对学校围绕产业需求,聚焦区域服务,办新型本科院校给予肯定。副省长杨贤金、郑新聪莅校视察时,高度肯定学校“植根泉州、服务泉州”,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所取得的成效。  (主要完成人:泉州师范学院)

基于 “五位协同” 的 “双高” 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式的创设与实践

摘要:  教育部 《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 显示,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为 3%,创业成功率不足5%。毕业生创业率低,创业企业存活率低是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痛点。我校作为福建省首批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根植泉州创新创业创富沃土,秉承“爱拼才会赢”的企业家精神,构建“五位协同”(机制协同、班级协同、课程协同、教材协同和师资协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式,借助泉州品牌之都的底蕴将知识产权保护与品牌建设教育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率先在国内同类院校取得“双高”(高创业率、高存活率)型人才培养成效。创业企业的品牌建设取得突出成绩,近五年企业注册商标数(含国外)1060项,自有品牌253个,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共199项,学生创业质量得到提升。  1.创新了实践阶段的培养方式。2015 年在国内同类院校率先采用PPP模式建设校内初级孵化基地、率先采用“政产教”融合模式在校外企业产业园区开设创新创业实验班,实现实践阶段完全“实战化”。在示范效应的带动下,近5年我校毕业生平均创业率达到5.88%(含网络创业),实现了“高创业率”。  2.创新了创业资源的统筹方式。2008年起以创业发展研究中心为桥梁,构建政府、新创企业、成熟企业、投资基金、法律援助等多方交互平台,提升学生创业项目对接社会资源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创业存活率。我校2012-2014届毕业生创办的企业三年存活率达到90%,实现了“高存活率”。  3.创新了创业的金融扶持方式。2013年在国内首家设立“政产教”协同的创新创业资金池,采用“企业出资+政府贴息+银行放贷”模式,为入驻基地的团队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和资金扶持,有效解决政府就业创业专项资金高额沉淀、普惠性差等问题。“进阶式”创业资金扶持模式,有效解决了大学生创业项目过早被社会资本稀释,学生创业产权易丢失,收益偏低等问题。4.构建进阶式班级体系,实现三阶段班级协同。第一阶段,针对大一所有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通识班,讲授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第二阶段依托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针对大二大三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意向班,对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培训与辅导;第三阶段,针对大四学生遴选出优秀创业团队进入校外产业园区创新创业实验班,采用“政产教”融合方式开展创新创业实务与实践。  5.构建立体式课程体系,实现多维度课程协同。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定期修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基础通识课外,增设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创新训练类选修课程,增设企业管理、风险投资等创业训练类选修课程;引进执业律师、专业咨询师讲授知识产权保护、品牌建设等课程。  6.构建宽口径教材体系,实现多学科教材协同。采取校企合作形式,由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优秀人才和创业校友组成教材编委会,规划、编撰、出版系列教材,已立项出版 15门,教材兼具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和特色性,并与学校专业设置、学生创业方向相匹配,完善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体系。  7.构建双师型导师体系,实现多元化师资协同。通过校校协作、校企协作、产业行业协作等形式,组建由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行业专家、专业培训师共同参与的双师型导师体系。学生在创新创业的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导师与之配对,实践项目配备专门的导师组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辅导,实现了多元化的师资协同。  经过近 10 年的探索与实践,“双高”型“五位协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式取得丰硕成果,先后多次在全国(含港、澳、台)介绍工作经验并得到认可,对全国同类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推动作用与借鉴意义。(主要完成人:屈广清、陈火全、张惠典、林文凤、彭振龙、林蕙琼、钟碧忠、黄晓宁)

基于胜任力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改革与实践

摘要:  我院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持续推进系统化、专业化和精细化,走在全省前列。2011年以来,针对培训工作中存在的模式“单一化”、课程“同质化”、过程“形式化”等问题,立项了 《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创新与课程改革》课题,着力转导向、调结构、改机制,打造校长培训新模式。经两年探索、五年检验,成果斐然。  1.首创了校长胜任力指标,建立了胜任力与办学业绩的关系经深入调研、实践探索和专家论证,首创了融合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由教育引领力、管理执行力、领导决策力、个人感染力四维度构成的校长胜任力指标体系,建立了胜任力提升与办学业绩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校长培训奠定理论基础。  2.坚持系统综合改革,创新了“12643”校长培训模式以系统观为指导,坚持“校地融合、系统设计、理实一体、资源集成”的改革思路,聚焦目标、课程、机制、平台、质量,打造以校长胜任力为核心,两个融合为重点,六大模块为基础,四个环节为抓手,三个平台为载体的“12643”校长培训模式,系统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课程“同质化”、过程“形式化”、模式“单一化”等问题,全面推动内涵建设,促进校长胜任力有效提升。  3.重构了双项融合、模块衔接的课程体系,创建特色资源库围绕提升胜任力,推进课程通专融合、显隐融合,重构管理创新、特色创建、文化建设、学校诊断、平安校园、教育情怀六个模块,实现模块衔接、循环上升。通过挖掘区域文化、学员资源和引进国际资源,协同生成特色资源库,丰富了课程内涵,满足了不同阶段的校长培训需求。  4.创新了理实一体、分阶递进的运行机制,搭建三类研修平台持理实一体,精心设计“集中培训-跟岗实践-网络学习-返岗研修”四个环节,实现有机衔接、分阶递进、持续提升。着力机制创新,深化校地合作,建立“异地挂职 · 学校管理研修”、“互融共长 · 教学改革研修”、“资源共建·乡村学校发展研修”三类平台,实现培训模式向多元化转变。  5.构筑了严格标准、多元评价的监控机制,完善全程质量保障严格质量标准、教学规范和管理制度,实施“多主体、多维度、多元化”考核评价,建立“用户需求-课程设计-团队组建-管理服务-评估改进”的闭环式全程质量监控,实现流程科学化、管理精细化、效果最优化。  本项目实现了校长培训理念、模式、机制三创新。(1)理念创新:首创校长胜任力指标,构建胜任力与办学业绩的关系。围绕核心目标,统筹规划、系统设计,打造校长培训的有效机制。(2)模式创新:创建并完善了基于胜任力的“12643”培训模式,实现校长专业精神、专业能力、自我提升交叉融合,把胜任力提升和校长生涯发展有机结合,丰富校长培训内涵。(3)机制创新:打造校长研修共同体,有效推进学员“整体化”、“深度化”、“意义化”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实现培训效果最优化。  本项目实施以来,受训校长办学治校胜任力显著提升。2012年以来,受训学员及其任职学校获省级以上表彰870多项次;校长培训社会效益显著提升,我院先后获批省特教校长、乡村校长、十三五名校长培养培训基地,五年来培训校长4500多人次;校长培训示范辐射效应显著提升,接受广东、甘肃、四川等地委托培训 695人次,已有30多批次省内外同行来院交流、学习、调研。(主要完成人:陈秋燕、王宏、马勇、陈琴英、林惠萍)

闽派小学数学名师 “1+6+N” 协同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  闽派小学数学名师“1+6+N”协同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历时15 年研究成果的一次总结,经历探索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主要阶段,从2010年开始在江苏、贵州和福建三地进行为期8年的推广应用,实践检验证明:具有操作性和复制性,该成果在我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上,具有较好的时代意义和参考价值。  第一,成果的核心理念。该项教学成果旨在探索大学教师与小学教师协同发展的基本模式。通过构建大学教师与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以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为载体,在长期教学实践和课堂历练中,实现大学教师与小学教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突破专业发展瓶颈,促进双方教师的协同发展,由一个大学教师带领一个团队的协同发展,由一个团队引领更广范围教师的协同发展。大学教师与小学教师协同发展“1+6+N”模式,“1”是指一个中心:以教师协同发展为中心,“6”是指教师发展所必备的 6 项专业素养,“N”是指由1个大学教师带领1个团队协同发展,由一个团队引领更广范围教师的协同发展。该模式采用“二维三级”运作方式,是指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两个维度,工作站、工作室和工作坊的三级运作方式。  第二,成果的核心内容。研究团队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和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倡导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本,通过有效的方式,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需要,促进数学课程“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三维目标的整体达成。倡导以人为本、互通共融、大气深刻、智慧灵动、通情达理的魅力课堂,强调通过把握数学本质,融入数学思想,突出数学思考,让数学焕发应有的魅力,让课堂绽放生命的活力,实现学与教的有机融合,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构建“问题驱动思考”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以核心问题为统领,以问题串为线索,引领学生数学学习,驱动学生数学思考,感悟数学本质,体会数学思想,推进数学课堂教学的进程。秉承福建人开放、包容、朴实、勤劳、好客、爱拼、敢赢的优良传统,在教学研究与专业成长中,始终坚定“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教学信念,在长期实践和课堂历练中,逐步形成了开放包容、朴实细腻、幽默风趣、爱拼敢赢的教学风格。第三,主要成效与社会影响。研究团队参与编写出版了三本大学教材和一本教辅书籍,出版一本个人专著,共撰写 195 篇约 78 万字研究论文,阶段性研究成果2014年获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年获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 年该成果获得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项目负责人苏明强2014年应邀在首届华人数学教育大会作主题发言,近八年来研究团队曾应邀参与了我国25个省举办的 500 多场教学研讨活动,执教600多节研究课,做了300多个专题报告,研究团队成员多次被核心刊物做为封面人物推出系列研究成果,对我国教学改革与实践具有重大示范作用,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  (主要完成人:苏明强)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学习心得

摘要:旗帜鲜明地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宣言书,内容丰富,意义重大。  一、纪念马克思,宣示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我们为什么要隆重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因为以马克思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我们都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实践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进入新时代,解决新矛盾,实现新目标,更需要我们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更需要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不断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使我们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习近平在讲话中说的:“今天,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也是为了宣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  同时,习近平同志的讲话用最有力的声音驳斥了一些非马反马、弱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思潮和言论,这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二、纪念马克思,最好的方式是深入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我们要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深入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  1.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经典。“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这是对共产党人的要求,也是对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2.学习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即她的原则和方法,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原则、方法去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新时代,学习马克思主义尤其要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要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高校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等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集中体现,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我们要努力加强思政课建设,上好思政课,发挥这个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当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思政课老师要努力,更需要相关部门尤其是二级学院的支持,共同形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合力。  (作者刘玉生系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把满腔热血倾注在教育教学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思想深邃、鞭辟入里,对每一位高校教师而言,既是巨大的鞭策,也是极大的鼓舞。根据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是作为一名普通高校教师的三个基本要素,也即是我们的职业方向。在这三要素中,“政治素质过硬”是首当其冲的第一要素。要做到政治素质过硬,就必须有科学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此,高校教师都应该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做一个品德高尚,格调高雅的人。古人曾云“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学生眼里,老师都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的影响。老师的师德师风、老师的思想政治状况对学生具有强大的示范作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工作中应表现为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把自己的满腔热血倾注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上,为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者而努力奋斗。  “业务能力精湛”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第二个基本要素。在信息途径多元的环境中,学生掌握着大量的教师不了解的知识,你知道的可能学生已经知道了,你不知道的可能学生也早已经知道了,这种教育者角色的倒置变化已然成为客观事实,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说的话如何能让学生信服?又如何去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习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讲到“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学习之于我们老师的个人发展,之于学生的成长成才,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我们的业务能力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密不可分,要想练就精湛的业务能力就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钻研。为了适应新时代新教材的授课需求,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院教师积极参与并完成了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2018年版新教材的培训和考核工作,目前正在开展集体备课活动。通过这样的一些学习和钻研,为我们的知识体系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我们将更有自信地让新教材中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让学生深刻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打下科学的思想基础。  “育人水平高超“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第三个基本要素。教书育人强调方式方法,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如何上好一堂课,成为当前高校教师必须谨慎思考的问题。老师除了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还要有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为此,高校教师要重视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要通过创新教育方法,实现全方位育人,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习总书记在谈到改革开放的困难和成就时用了“人间正道是沧桑“来形容,在描绘中国梦的理想蓝图时表达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坚定信念。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使我巩固了信念、坚定了信仰。我坚信,只要以习总书记对大学教师提出的三个要求为奋斗目标,打造过硬的政治素质、夯实精湛的专业能力、创新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我们职业目标、人生理想的实现就近在咫尺,中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指日可待,而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必将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者徐莉系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第04版:第04版

阿嫲

摘要:  家里一个人的脾性,总是在不经意间影响到另一个人,慢慢地形成了这个家里独有的风气。这股风气,又继续滋养着这户人家。我的阿嫲,不识几个字的阿嫲,就用她的一言一行给她的儿孙带去无言且深沉的教育。  阿嫲爱讲故事,她总会在夏夜的凉风里或是冬夜的被窝里给我和弟弟讲我们不曾参与或是早已忘光的事情。故事听多了,我和弟弟隐隐约约地长成和阿嫲相似的人。  阿嫲说,她在正值年华的年纪里嫁给了爷爷。那时候是真穷!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却连个温饱都图不到,一二十岁的姑娘刚结婚就背负了本不属于她的债。阿嫲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将爸爸和两个姑姑拉扯大。时至今日,那段艰辛的过往,总是被阿嫲的一句“都过去了”带过。阿嫲在闲聊时总会欣慰地感慨庆幸她的子女们在那样艰难的情况下“没有长歪”。姑姑们和爸爸虽然没有干出什么大事业,但是阿嫲总会说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就够了。如今我的爸爸在我耳边常常唠叨的话就是“看一个人,不求大富大贵,但求脚踏实地,但求进取。”我知道,做人啊,最重要的就是勤勤恳恳。  要说早期的阿嫲有哪些令她轻松点的事,大概就是有那些个厝边邻里的姐妹群。“人啊,嫁出来了,就都是离家的孩子,那就是一家人。”我的阿嫲常常这样感叹道。阿嫲的嫁妆里有一台在当时看来是稀缺物品的庞大的电视机,在难得空闲的晚上,她们一群姐妹总爱凑到我家来看歌仔戏,碟片永不疲倦地转着,一群女人嘻嘻哈哈地聊着。人越多,就越热闹,阿嫲也就越开心。阿嫲开心了我却不开心,因为阿嫲总要把东西拿去分给她的那些姐妹们。不过,家里也总会出现一些不曾有过的吃食。当时的我不知道那些东西是哪里来的,但阿嫲总是在我耳边说“好东西要分享”。曾经是妈妈帮阿嫲送东西,现在,我成了妈妈的“送货员”,因为妈妈有什么东西也总会拿一些给邻居,我也才明白,做人啊,要学会分享。  有一次爸爸到学校找我,一位同学说他认识我爸爸。我很诧异两个没有交集的人怎么会认识。原来爸爸之前顺路捎了在路上等车的同学,聊天之后爸爸才发现自己帮了自己女儿的同学。我不禁想起几年前,阿嫲的一个姐妹,也就是我的阿婆病倒了,动了一次手术。当时为了谋生而跟随爷爷出门在外的阿嫲,不会开车,叫车也不方便,说什么都要回老家看阿婆一眼,就带着我走山路回家。不曾想,那就是我和阿嫲见那位阿婆的最后一面。人生在世,情义不可失。阿嫲和爸爸再一次让我明白,以一颗真诚的心对待他人并不难,也让我在往后的日子里更加珍惜每一份友情。我懂得,做人啊,要重情,要真诚。  我的阿嫲,一位用瘦小身躯经历了大半辈子风雨,内心依旧柔软的女人,她不曾跟我们说过一句要如何面对艰难,却用她的坚韧感染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指引着我们后代踏上成长成才的道路。

家风正 民风淳

摘要:  “好竹出好笋,好家风出好子孙。”家,是中华文明延续的根;家风,则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闽南人素来注重家风传承,那么,闽南的经典好家风都有什么呢?带着疑问,我观看了泉州广播电视台闽南语节目中心重磅打造的一档节目—— 《闽南好家风》。  《闽南好家风》 一共有五期,每一期都向我们介绍了一种优良的家风。第一期为 《书香》,介绍了时人所称的旧馆驿龚、通政巷龚、三朝巷龚、古榕巷龚的泉州府城的大家族——龚氏家族。“一门八文魁,三代两翰林”,“善学好读”便是贯穿龚家人始终的优良家风。第二期为 《奉茶》,讲述了曾荣获“福建省最美劳动者”称号的西街奉茶老人黄慧兰数十年如一日为行人免费提供茶水及南俊路“老范志神曲茶”后人陈建国免费奉茶,热心资助贫困学生的故事。乐于奉献,不求回报,就是两位的优良家风。第三期为 《敬老》,讲述了蔡炳河先生心系家乡老人,一心为家乡做贡献,“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是蔡先生所坚持的家风。第四期为 《匠心》,讲述了木偶头雕刻传人黄雪玲一家师徒相传,父女相承,坚持传承木偶头雕刻技艺。专注创新,深究细节,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是黄家人传承的好家风。第五期为 《师表》,本期主要讲述的是“福建省优秀教育世家”陈家的故事。从陈奕尚、沈瑶珍夫妇起,陈家三代人32人有21人是老师。“师之道,慈爱之心”是陈家所有老师心中的准则,亦是陈家人的家风。  有的人平凡却不普通,那是因为他们胸中有沟壑,行动见气度。龚家世代书香世家,人才辈出却不骄不傲,族中子弟皆以书为友,嗜书成命;黄阿婆因幼时得别人一碗茶,长大后便一心想回报,数十年来一心一意,坚持不懈的为路人免费奉茶,甚至连温度口感等细节都考虑周到,这样纯粹的善心,让人不禁心生敬意;“范以轨道,志在春秋”,陈建国先生为传承奉茶优良传统,在自己饮品店前设免费奉茶点,心疼贫困学生求学困难,不计回报资助困难学生;蔡先生一心为家乡老人谋福利,黄家人坚守的工匠精神,陈家人用三代书写“为人师表”……他们没有开天辟地的能力,没有翻云覆雨的作为,他们或坚守一种精神,或坚持一个善念,或做好做精本职工作,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举动,才是家风最真实最生动的模样。  说千道万,几位主角们的家风总结下来便是勤奋、奉献、敬业。百川终汇海,千千万万家的家风汇聚起来始终离不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闽南好家风,不单是闽南人所推崇,而是应全中国都推崇;闽南好家风,亦是中国好家风。

传承好家风 迎接新时代

摘要:  日前,我校文学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杨秋生副教授为应用科技(航海)学院同学开办了一期以家风为主题的讲座,为深入了解家风及其内涵,我们特地采访杨秋生老师。  什么是家风呢?杨老师介绍说,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家风是家族中一代代人积累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彰显的是一个家族的价值观。忠、义、孝、悌等优秀的传统美德几乎贯穿了所有中国家族的家风,每一个家族的家风在其演变过程中又会形成自己的独特之处,但不论簪缨世家重情怀、重德育的儒雅家风亦或是山野渔樵尚勤劳、尚节俭的质朴家风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为什么要讲究家风,杨老师为我们做了解答。家风在一个家族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讲究门风的家族往往更容易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并为社会所提倡,这样无形中就扫去了家族发展路上的诸多障碍。一般来说,越大的家族会越重视家风的建设。除了有利于家族的传承,好的家风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柱。以闽南家风为代表的优秀传统家风格外重视家族荣誉感和家族成员的行为规范,当家族成员面临利和义的抉择时,即使想要选择利的一面,也会迫于家族的压力及家族荣誉感的刺激而选择义的一面,“家风从道德方面规范了国家法律难以触及的模糊地带。”  在与杨秋生老师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家风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家族逐渐解体,原来的门风家范也会随之解体,许多优秀的家风无人规范、无人执行。在社会转型期间,会给人们带来诸多的危机感,例如归属感的缺失、价值观危机等,更有甚者由于失去了家族的约束,其行为甚至违反社会规范,“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家风的传承,在当今以小家庭为主的时代,赋予家风新的定义。”  家风与国风是密不可分的,杨秋生老师提出了“家国同构”的见解,“家风重德,国风重法,二者都弘扬着社会的正能量,目的都在于营造和谐的生活。家是国的单位,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家风,祖国将更加繁荣昌盛。”

一家之风一国之范

摘要:  一个婴儿呱呱坠地,我们给予他食物,屋舍,我们还应给予他信念和优秀的品格,其中,就有我们的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处事方法与传统风尚,是父母和祖辈提倡并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家风自古有之,西晋正式提出此概念。国由家组成,一个家庭风气怎样,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一个国家的风貌。新时期,新气象,在祖国大力倡导良好家风,注重精神道德建设的时代,我们也要问问自己,家风是什么?家风有什么作用?  中国自古以礼仪之邦自称,大多数中国人都遵守儒家思想,孔子也因此被称作圣人。中国自古重视礼仪,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俭持家,诚实守信,勤奋好学等都是中国的良好家风。中国人也提倡中庸和谐。这与中国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中国基本上属于陆地国家,三面环山,地大物博,以农耕经济为主,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人吃苦耐劳,讲求和睦相处的特质。在几千年传统中国社会中,稳定的社会环境形成稳定的家风。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坚韧,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奉献精神,有“孔融让梨”的谦让精神,更有司马光写下 《训俭示康》以教诲孩子学会勤俭的历史事迹……最终,这些都汇成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对中国家风的高度概括。几千年来,我们严守祖训,传承家风。  时间潺潺,岁月之舟不断前行。上世纪是风云变幻的一百年,是中华民族大起大落的一百年,家风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大。鲁迅秉承顺其自然的观念,让孩子最大化发展,不去干涉,这是顺其自然的家风;钱基博对孩子要求严格,学习上一点不马虎,为人上更是谆谆教诲,最终培养了一代大师钱钟书;梁启超对孩子更是全方位关爱,热情表达对孩子真切的爱,造就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于微小之处见伟大,这个时代,家风更平和,亲近,像清风拂面,不再以圣人之口气。  而在新时代,家风被赋予了更不一样的意义。富二代说家风是“不啃老,不卖老”;小朋友的家风是“爸爸每星期只打我一次”;普通人家的家风是“知识就是力量”……一家一家风,似乎各个不同,其实核心从未变过。新时代,城市化进程加快,高楼大厦林立,人与人的距离远了,我们处在一个全方位快速发展的中国,也处在一个原始关系断层的时代,而家风,是把我们联系起来的纽带,是让我们找到归属感的精神力量。告诉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一直在变,家风也是如此,可万变不离其宗,几千年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我们现在还在发展。家风是什么,它是一种身份的表明,是一种精神的诠释,最终,它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家风的不断延展,就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形象,家风的总和,就是国风,愿家风永传,国风大显!

听闽南人讲家风故事

摘要:  泉州作为一座古城,保留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闽南好家风”就是其中之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为一探究竟,我们走访了两位闽南姑娘,找寻身边寻常百姓家古老质朴的家风。  2017级地理科学专业的苏丝丝同学,是一位正儿八经的闽南姑娘。善良温柔的女孩儿,一颦一笑,尽显淑美贤德。当我们向她了解关于闽南家风的故事时,她温柔地笑答,自己所在的家庭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闽南小家庭,从小家人都会教导自己待人接物要温和有礼。“年迈的外婆从小就教育我,做人一定要学会自立,勤劳又能吃苦,一定可以生活得很快乐。勤劳的母亲总会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而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在外奔波养家之余,总少不了教育孩子要善良诚信。”丝丝笑着说,“和为贵,孝当先,总结起来大概就是这样了,亲戚邻里有事儿,一大家人都会赶去帮忙。”在这样的环境下,丝丝从小便养成了温和待人、勤劳的习惯。她跟我们谈这些的时候,始终是笑盈盈的。听着她温柔地讲述,我们也感受到了几分美好。  来自晋江的2017级英语(师范)专业的张靖雯同学,也和大家分享了她们家的质朴家风。“我父亲是一位从小生活在闽南地区、深受闽南文化熏陶的 ‘老闽南人’。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每天早上都要很早起床,徒步去山上拔草当柴火烧;放学后,还要背着家里做的面线,到很远的菜市场摆摊。”张靖雯告诉我们,那时候生意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可以赚一些钱;不好时摆了一天摊,也卖不出去多少面线,但是她父亲却从来没有怨言,“现在经济条件好很多了,不必像当年一样起早贪黑为了生活打拼,但是我父亲还是没有闲下来,依然为了这个家忙里忙外。父亲用他的一言一行教育着我们,不管碰到任何困境,都要坦然面对,以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勇敢面对一切挑战。”  温和待人,乐观处事;平凡质朴的习惯,积极向上地生活。正如同泉州这座古老的城市一般,这里的家风也带了几分古朴的色彩。我们一群人,在古色古香的泉州古厝,共同经历着、感受着淳朴的闽南家风。

泉州师范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171次访问,全刊已有248937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