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师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阿嫲

摘要:  家里一个人的脾性,总是在不经意间影响到另一个人,慢慢地形成了这个家里独有的风气。这股风气,又继续滋养着这户人家。我的阿嫲,不识几个字的阿嫲,就用她的一言一行给她的儿孙带去无言且深沉的教育。  阿嫲爱讲故事,她总会在夏夜的凉风里或是冬夜的被窝里给我和弟弟讲我们不曾参与或是早已忘光的事情。故事听多了,我和弟弟隐隐约约地长成和阿嫲相似的人。  阿嫲说,她在正值年华的年纪里嫁给了爷爷。那时候是真穷!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却连个温饱都图不到,一二十岁的姑娘刚结婚就背负了本不属于她的债。阿嫲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将爸爸和两个姑姑拉扯大。时至今日,那段艰辛的过往,总是被阿嫲的一句“都过去了”带过。阿嫲在闲聊时总会欣慰地感慨庆幸她的子女们在那样艰难的情况下“没有长歪”。姑姑们和爸爸虽然没有干出什么大事业,但是阿嫲总会说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就够了。如今我的爸爸在我耳边常常唠叨的话就是“看一个人,不求大富大贵,但求脚踏实地,但求进取。”我知道,做人啊,最重要的就是勤勤恳恳。  要说早期的阿嫲有哪些令她轻松点的事,大概就是有那些个厝边邻里的姐妹群。“人啊,嫁出来了,就都是离家的孩子,那就是一家人。”我的阿嫲常常这样感叹道。阿嫲的嫁妆里有一台在当时看来是稀缺物品的庞大的电视机,在难得空闲的晚上,她们一群姐妹总爱凑到我家来看歌仔戏,碟片永不疲倦地转着,一群女人嘻嘻哈哈地聊着。人越多,就越热闹,阿嫲也就越开心。阿嫲开心了我却不开心,因为阿嫲总要把东西拿去分给她的那些姐妹们。不过,家里也总会出现一些不曾有过的吃食。当时的我不知道那些东西是哪里来的,但阿嫲总是在我耳边说“好东西要分享”。曾经是妈妈帮阿嫲送东西,现在,我成了妈妈的“送货员”,因为妈妈有什么东西也总会拿一些给邻居,我也才明白,做人啊,要学会分享。  有一次爸爸到学校找我,一位同学说他认识我爸爸。我很诧异两个没有交集的人怎么会认识。原来爸爸之前顺路捎了在路上等车的同学,聊天之后爸爸才发现自己帮了自己女儿的同学。我不禁想起几年前,阿嫲的一个姐妹,也就是我的阿婆病倒了,动了一次手术。当时为了谋生而跟随爷爷出门在外的阿嫲,不会开车,叫车也不方便,说什么都要回老家看阿婆一眼,就带着我走山路回家。不曾想,那就是我和阿嫲见那位阿婆的最后一面。人生在世,情义不可失。阿嫲和爸爸再一次让我明白,以一颗真诚的心对待他人并不难,也让我在往后的日子里更加珍惜每一份友情。我懂得,做人啊,要重情,要真诚。  我的阿嫲,一位用瘦小身躯经历了大半辈子风雨,内心依旧柔软的女人,她不曾跟我们说过一句要如何面对艰难,却用她的坚韧感染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指引着我们后代踏上成长成才的道路。

家风正 民风淳

摘要:  “好竹出好笋,好家风出好子孙。”家,是中华文明延续的根;家风,则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闽南人素来注重家风传承,那么,闽南的经典好家风都有什么呢?带着疑问,我观看了泉州广播电视台闽南语节目中心重磅打造的一档节目—— 《闽南好家风》。  《闽南好家风》 一共有五期,每一期都向我们介绍了一种优良的家风。第一期为 《书香》,介绍了时人所称的旧馆驿龚、通政巷龚、三朝巷龚、古榕巷龚的泉州府城的大家族——龚氏家族。“一门八文魁,三代两翰林”,“善学好读”便是贯穿龚家人始终的优良家风。第二期为 《奉茶》,讲述了曾荣获“福建省最美劳动者”称号的西街奉茶老人黄慧兰数十年如一日为行人免费提供茶水及南俊路“老范志神曲茶”后人陈建国免费奉茶,热心资助贫困学生的故事。乐于奉献,不求回报,就是两位的优良家风。第三期为 《敬老》,讲述了蔡炳河先生心系家乡老人,一心为家乡做贡献,“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是蔡先生所坚持的家风。第四期为 《匠心》,讲述了木偶头雕刻传人黄雪玲一家师徒相传,父女相承,坚持传承木偶头雕刻技艺。专注创新,深究细节,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是黄家人传承的好家风。第五期为 《师表》,本期主要讲述的是“福建省优秀教育世家”陈家的故事。从陈奕尚、沈瑶珍夫妇起,陈家三代人32人有21人是老师。“师之道,慈爱之心”是陈家所有老师心中的准则,亦是陈家人的家风。  有的人平凡却不普通,那是因为他们胸中有沟壑,行动见气度。龚家世代书香世家,人才辈出却不骄不傲,族中子弟皆以书为友,嗜书成命;黄阿婆因幼时得别人一碗茶,长大后便一心想回报,数十年来一心一意,坚持不懈的为路人免费奉茶,甚至连温度口感等细节都考虑周到,这样纯粹的善心,让人不禁心生敬意;“范以轨道,志在春秋”,陈建国先生为传承奉茶优良传统,在自己饮品店前设免费奉茶点,心疼贫困学生求学困难,不计回报资助困难学生;蔡先生一心为家乡老人谋福利,黄家人坚守的工匠精神,陈家人用三代书写“为人师表”……他们没有开天辟地的能力,没有翻云覆雨的作为,他们或坚守一种精神,或坚持一个善念,或做好做精本职工作,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举动,才是家风最真实最生动的模样。  说千道万,几位主角们的家风总结下来便是勤奋、奉献、敬业。百川终汇海,千千万万家的家风汇聚起来始终离不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闽南好家风,不单是闽南人所推崇,而是应全中国都推崇;闽南好家风,亦是中国好家风。

传承好家风 迎接新时代

摘要:  日前,我校文学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杨秋生副教授为应用科技(航海)学院同学开办了一期以家风为主题的讲座,为深入了解家风及其内涵,我们特地采访杨秋生老师。  什么是家风呢?杨老师介绍说,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家风是家族中一代代人积累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彰显的是一个家族的价值观。忠、义、孝、悌等优秀的传统美德几乎贯穿了所有中国家族的家风,每一个家族的家风在其演变过程中又会形成自己的独特之处,但不论簪缨世家重情怀、重德育的儒雅家风亦或是山野渔樵尚勤劳、尚节俭的质朴家风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为什么要讲究家风,杨老师为我们做了解答。家风在一个家族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讲究门风的家族往往更容易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并为社会所提倡,这样无形中就扫去了家族发展路上的诸多障碍。一般来说,越大的家族会越重视家风的建设。除了有利于家族的传承,好的家风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柱。以闽南家风为代表的优秀传统家风格外重视家族荣誉感和家族成员的行为规范,当家族成员面临利和义的抉择时,即使想要选择利的一面,也会迫于家族的压力及家族荣誉感的刺激而选择义的一面,“家风从道德方面规范了国家法律难以触及的模糊地带。”  在与杨秋生老师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家风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家族逐渐解体,原来的门风家范也会随之解体,许多优秀的家风无人规范、无人执行。在社会转型期间,会给人们带来诸多的危机感,例如归属感的缺失、价值观危机等,更有甚者由于失去了家族的约束,其行为甚至违反社会规范,“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家风的传承,在当今以小家庭为主的时代,赋予家风新的定义。”  家风与国风是密不可分的,杨秋生老师提出了“家国同构”的见解,“家风重德,国风重法,二者都弘扬着社会的正能量,目的都在于营造和谐的生活。家是国的单位,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家风,祖国将更加繁荣昌盛。”

一家之风一国之范

摘要:  一个婴儿呱呱坠地,我们给予他食物,屋舍,我们还应给予他信念和优秀的品格,其中,就有我们的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处事方法与传统风尚,是父母和祖辈提倡并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家风自古有之,西晋正式提出此概念。国由家组成,一个家庭风气怎样,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一个国家的风貌。新时期,新气象,在祖国大力倡导良好家风,注重精神道德建设的时代,我们也要问问自己,家风是什么?家风有什么作用?  中国自古以礼仪之邦自称,大多数中国人都遵守儒家思想,孔子也因此被称作圣人。中国自古重视礼仪,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俭持家,诚实守信,勤奋好学等都是中国的良好家风。中国人也提倡中庸和谐。这与中国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中国基本上属于陆地国家,三面环山,地大物博,以农耕经济为主,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人吃苦耐劳,讲求和睦相处的特质。在几千年传统中国社会中,稳定的社会环境形成稳定的家风。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坚韧,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奉献精神,有“孔融让梨”的谦让精神,更有司马光写下 《训俭示康》以教诲孩子学会勤俭的历史事迹……最终,这些都汇成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对中国家风的高度概括。几千年来,我们严守祖训,传承家风。  时间潺潺,岁月之舟不断前行。上世纪是风云变幻的一百年,是中华民族大起大落的一百年,家风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大。鲁迅秉承顺其自然的观念,让孩子最大化发展,不去干涉,这是顺其自然的家风;钱基博对孩子要求严格,学习上一点不马虎,为人上更是谆谆教诲,最终培养了一代大师钱钟书;梁启超对孩子更是全方位关爱,热情表达对孩子真切的爱,造就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于微小之处见伟大,这个时代,家风更平和,亲近,像清风拂面,不再以圣人之口气。  而在新时代,家风被赋予了更不一样的意义。富二代说家风是“不啃老,不卖老”;小朋友的家风是“爸爸每星期只打我一次”;普通人家的家风是“知识就是力量”……一家一家风,似乎各个不同,其实核心从未变过。新时代,城市化进程加快,高楼大厦林立,人与人的距离远了,我们处在一个全方位快速发展的中国,也处在一个原始关系断层的时代,而家风,是把我们联系起来的纽带,是让我们找到归属感的精神力量。告诉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一直在变,家风也是如此,可万变不离其宗,几千年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我们现在还在发展。家风是什么,它是一种身份的表明,是一种精神的诠释,最终,它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家风的不断延展,就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形象,家风的总和,就是国风,愿家风永传,国风大显!

听闽南人讲家风故事

摘要:  泉州作为一座古城,保留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闽南好家风”就是其中之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为一探究竟,我们走访了两位闽南姑娘,找寻身边寻常百姓家古老质朴的家风。  2017级地理科学专业的苏丝丝同学,是一位正儿八经的闽南姑娘。善良温柔的女孩儿,一颦一笑,尽显淑美贤德。当我们向她了解关于闽南家风的故事时,她温柔地笑答,自己所在的家庭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闽南小家庭,从小家人都会教导自己待人接物要温和有礼。“年迈的外婆从小就教育我,做人一定要学会自立,勤劳又能吃苦,一定可以生活得很快乐。勤劳的母亲总会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而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在外奔波养家之余,总少不了教育孩子要善良诚信。”丝丝笑着说,“和为贵,孝当先,总结起来大概就是这样了,亲戚邻里有事儿,一大家人都会赶去帮忙。”在这样的环境下,丝丝从小便养成了温和待人、勤劳的习惯。她跟我们谈这些的时候,始终是笑盈盈的。听着她温柔地讲述,我们也感受到了几分美好。  来自晋江的2017级英语(师范)专业的张靖雯同学,也和大家分享了她们家的质朴家风。“我父亲是一位从小生活在闽南地区、深受闽南文化熏陶的 ‘老闽南人’。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每天早上都要很早起床,徒步去山上拔草当柴火烧;放学后,还要背着家里做的面线,到很远的菜市场摆摊。”张靖雯告诉我们,那时候生意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可以赚一些钱;不好时摆了一天摊,也卖不出去多少面线,但是她父亲却从来没有怨言,“现在经济条件好很多了,不必像当年一样起早贪黑为了生活打拼,但是我父亲还是没有闲下来,依然为了这个家忙里忙外。父亲用他的一言一行教育着我们,不管碰到任何困境,都要坦然面对,以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勇敢面对一切挑战。”  温和待人,乐观处事;平凡质朴的习惯,积极向上地生活。正如同泉州这座古老的城市一般,这里的家风也带了几分古朴的色彩。我们一群人,在古色古香的泉州古厝,共同经历着、感受着淳朴的闽南家风。

泉州师范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175次访问,全刊已有2489547次访问